【摘要】保摄生命、延年益寿是人类从古至今的妄想,中国自古便重视健康与长命。华佗在持续前辈理论基本上,自学成才,深化成长了时间养心理论、精神养心理论,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原则,华佗创编了服气吐纳六字诀静功、五禽戏动功,在民间、医学界备受推重,其还提出了十余条摄生食法,善用简单的食材搭配烹调,防治疾病。
生命是永恒的话题,每个生物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,生命短而宝贵。故保摄生命、延年益寿是人类从古至今的妄想,养发展命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。世界卫生组织规定: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,而是身体上、心理上和社会上的无缺状态,凸起医学预见性的重要性,重视摄生在疾病防治中的地位。中国自古便重视健康与长命,《黄帝内经·素问》有云:“尽终其天年,度百岁乃去”,明确提出了摄生的理论与方法,认为恰当的生活是摄生的关键,将“治未病”作为医学实践之根本。《论语》有云:“子曰,不得中行而与之,必也狂狷乎”,主张调和、阴阳调和,认为调和、阴阳调和是摄生之道,《老子》有云:“见素抱朴,少私寡欲”,认为这样才能神气自满,延年益寿。华佗(生于108年~145年之间,卒于203年~208年)是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,其经由过程自学成才,兼通诸多经籍,史籍记载华佗通晓摄生之术,《后汉书》、《三国志》均认为其终有百岁之龄,且仍貌有壮容,其学生数人都享有高寿,可见华佗确得摄生之法。本次研究试就华佗摄生思惟及摄生方法进行概述[1]。
1 华佗时间养心理论与方法
时间是中医科学的本质特点,顺应四时的养心理论更是家喻户晓,四时阴阳五脏经络将时间身分摆在第一位。从哲学上看,时间也是宇宙的基本属性,摄生从本质上也以延长生命时间为主要目的,现代科学研究显示生物心理、生活习惯受“生物钟”控制,许多心理指标都具有明显的节律性,这是生物体在亿万年进化过程中对宇宙天体运动适应性结果,若生物钟运转失常就可能诱发疾病、加速衰老。《内经》、《素问》中多有关于时间摄生论述。华佗持续了这种养心理论,并有所立异,《中藏经》中有云:“天者阳之宗,地者阴之属,认为人法自然,需顺天应时,人者,上禀天,下萎地,阳以辅之,阴以佐之,寰宇顺则人气泰,寰宇逆则人气否。”肯定了时间摄生的科学性、重要性[2]。
华佗在总理论指导下,提出了春夏秋冬四时摄生基本原则与方法。其推重《素问》中的顺应四时原则:“春三月,夜卧夙兴,广步于庭,被发缓行”;“夏三月,……,夜卧夙兴,无厌于日”;“秋三月,早卧夙兴,与鸡俱新,使志安宁”;“冬三月,……,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,……,去寒就温。”华佗在此基本上,强调人体五脏六腑在四时摄生中的合适与禁忌。以肝为例,其认为肝主春之时,春季摄生需养调肝胆,认为“弗成发汗”、“弗成下”,在饮食上需避免应用辛辣以免损伤汗液;留意饮食卫生,避免发生腹泻;并适当补水。华佗用“不汗、不下、不滤、不冷、不热、一向”等摄生方法指导摄生活动。
针对一日内时间变更,华佗认为:“阳始于子前,末于午后;阴始于午后,末于子前。”提出“秋首养阴,春首养阳”总轨则,在此基本上从内外因两个方面入手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摄生方法,认为需外避风寒暑湿、内免饥饱劳役,认为应时巡经调息导引、服气吐纳养阴,编创五禽戏,同时重视日内精神情志保养,调和七情[3]。
中医还强调宇宙整体观,有命运运限学说,宇宙间自然变更存在慎密的联系、互为因果、互相转化,认为自然界一切变更都有规律可循,唯物观辩证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。华佗在摄生实践中提出了命运运限推算的基本方法,如《内照图·命运运限节要》,重视一年四时二十四节气中,观察节气变更、气候异常,重视调节摄生策略。
2 精神摄生思惟及方法
精神摄生是指经由过程调剂、教养精神移植,保持心理健康,以预防身心疾病,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目的,现代医学“生物-心理-社会医学模式”也认为心理精神身分与生命健康密切相关,如高血压与人道格密切相关。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,物欲、情欲过剩都可能致病。孔子是精神摄生的前驱者,强调人生命质与量、情志、道德相结合,是一种高品德、积极处世的科学体系,有助于延年益寿。摄生应“和喜怒,养心神”,以促心藏神,神安则寿。华佗精神摄生思惟持续了《内经》传统,并进一步成长,总结了许多实践经验,如《中藏经·论气痹》有云:“气痹者,愁忧思喜怒过多,则气结于上,久则伤肺,肺伤则生气渐衰。”华佗意识到萎靡的精神世界可导致各类病变,是生命损败的开始,明确提出精神已死的人,医药也无用。华佗认为精神摄生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,两者互为表里。
华佗提出“好学、立志、求德”是精神摄生法的基本方法,“好学”则智全,立志则虑少,求德则思宁,三者相合,即心安、脉平、气血和、魂魄不散,五脏健康,人得长命。
3 气功摄生与饮食摄生
3.1 饮食摄生
《素问》有云:“五味进口,藏于胃肠,味有所藏,以养五气,气和而生,津液相成,神乃自生”。人类仍遵守生命基本特点,从自然界获取物质前提,人与自然界经由过程饮食进行物质交换,合理炊事可保养精气,防治疾病。华佗遗著中许多药方时至今日仍有较好的临床疗效,摄生食法主要包括华佗茯苓酥神方、华佗杏仁酥神方、华佗杏子丹神方、华佗耆婆汤神方、华佗牛乳糖神方、华佗猪肚煎神方、华佗牛蹄煎神方等,善用简单的食材搭配烹调,治疗各类常见躯体不适。
3.2 气功摄生
气功摄生由来已久,按照具体方法可分为吐纳、行气、布气、服气、导引等,自上古留传至今。《吕氏春秋》有云:“筋骨瑟缩不达,故作为舞以宣导之。”可见春秋之际尚无系统的气功理论,《黄帝内经》有明确提出:“提挈寰宇,把握阴阳,呼吸精气,自力守神,肌肉若一。”的基本修炼方法。气功是经由过程调剂呼吸、身体活动、意识的锻炼方法。华佗创编的五禽戏功法,将气功摄生正式纳入中医科学成长轨道中,概括服气吐纳六字诀,属静功气功,其又编创了动功功法五禽戏,该法流传至今,已成长成为气功摄生的主流学派,在民间、医学界备受推重。
4 小结
华佗是古代名医,提出了许多养心理论与方法,直至今日,仍有强大的生命力,尽管其遗著中多有伪托者,但亦可表现华佗之精神,现代人应在进修华佗养心理论与方法同时,进修华佗治学严谨、求术立异、大胆实践的精神,重视理论联系实践,发扬传承其精神。
【参考文献】
[1]丁娟,李文林,陈涤平.中医摄生研究现状概述[J].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,2012,14(12):212-214.
[2]陈志鹏,胡郁坤,刘光宪.摄生颐年学术思惟初探[J].中华中医药学刊,2010,28(12):2585.
[3]周煊明著.周易:天人合一的大聪明[M].北京:九州出版社,2014,第一版:149-162